“十二五”期间,中国地热利用要在开展好合同能源管理新模式,构建统一标准体系等方面探索产业发展新途径。近日,在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主办的“十二五”可再生能源发展座谈会上,许多专家和业界代表提出了这样的建议。
地源热泵技术是一种可再生能源技术。它利用浅层常温地热能解决供暖和制冷问题,上世纪80年代后期开始在世界范围内应用,近年来全世界每年以20%以上的速度在增长。它有三大优点:一是比其他常规供暖技术可节能50~60%;二是环保不排放任何废弃物;三是运行费用可降低30~70%。
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地源热泵专业组主任李元普介绍,该技术在中国从引进到大规模推广发展了十余年时间,目前在学校、医院等公共建筑领域应用面积已超过1亿平方米,2008年北京奥运会主体育场鸟巢就使用了地源热泵。作为重要的建筑节能技术,中央和地方政府对此都有不同程度的补贴,先后掀起了两次地源热泵的发展热潮。
“在‘十二五’期间,中国地热市场将由产品销售型向节能服务型转型。面对新的行业现状,创建合同能源管理机制新模式,充分发挥地热节能效果,是未来必须加强的管理手段之一。”李元普介绍,目前,地热市场正逐步分化为两个阵营:一个是自用用户市场,包括蕴含着巨大潜力的新农村建设市场,其特点是用户通过购买、安装和运行地源热泵系统达到自身节能的目的;另一个则是新兴的节能服务产业市场,能源服务公司通过运行地源热泵系统,为最终用户提供制冷和供暖盈利性服务。而且节能服务公司对地源热泵技术和产品的需求将逐渐超过自用用户的需求。
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地源热泵专业组秘书长何芳介绍,在“十二五”期间,随着节能减排力度的加大,特别是地源热泵取暖在全国居民住宅市场的推广,地源热泵技术的应用也面临一系列问题。从技术的角度看,地源热泵供暖空调系统主要分3部分:室外地能换热系统、水源热泵机组和室内采暖空调末端系统,涉及建筑、机械、电能、水能等多个领域和学科,急需标准对接和统一。从产业自身发展看,目前我国还缺乏完善的地源热泵制造标准和应用规范,而上述标准的缺失又容易导致很多地源热泵项目在系统设计方面缺乏长期运行可靠性,也达不到节能要求,不能发挥其节能效果,不利于大规模推广。从产业政策看,政府的补贴、奖励资金管理制度也不够完善,对地源热泵项目的建设及运营监管不严格,导致地方政府和业主盲目上马大规模地源热泵项目,项目技术风险大增,形成越奖励越不节能的怪圈。
在项目投资方面,政府应予以科学引导,同时在标准和规范上逐步完善。企业应根据市场变化,及时调整发展战略,比如从直接服务于新农村建设方面,加强节能产品开发,促进产业可持续发展。他同时认为,在“十二五”期间,国家对地源热泵行业的发展将会继续给予大力支持,业界的推动者应抓住这一难得的机遇,创建合同能源管理运营新模式,探寻地源热泵产业发展新思路,使其健康有序地发展。
|